粤语流行曲(五)| 黄霑:世纪末两大原创运动与粤语歌曲的衰落
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,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粤语流行曲(五)| 黄霑:世纪末两大原创运动与粤语歌曲的衰落
一、中文歌运动
1988年,新上任的商业二台总经理余琤公开宣布,商业二台在农历年一到,以后就只播中文歌曲;而且逢星期一推出“百份百原创日”。这是香港大众传播媒介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献:当时引起了颇大回响,持正反意见的都有。综合各家言论,本文作者赞同文化研究人黄志淙所说:“每日从传媒听到的歌,绝大部分是中文歌”,并不等于“流行歌曲本地化”。“量”也不等于“质”。但作为商台新总经理上任,这一招是漂亮的,着实大收宣传之效。而据该台节目总监在“香港作曲家及填词家协会”《会讯》1988年发表的《新一代的声浪》所展示的数据,在全播中文歌的初期,收听率跳升百份三十。虽然,在朱耀伟的《音乐敢言·香港“中文歌运动”研究》引述后来在商台任职的词家周礼茂,有“数字不代表一定客观”的说法;但大事宣传之后,一段时间吸引多百份三十电台听众,并不是太困难的事。
商业二台的听众,即使跳升之后,仍然有限。不过,这运动和时机的配合,非常巧妙。八十年代末,香港经济上升轨迹依然,唱片行业本来就非常兴盛。红歌星如罗文等人,一年例有几张个人大碟面世,都很畅销。所以不容易分析音乐行业兴旺,是不是“中文歌运动”的影响。不过,有一个正面的事实,却的确应该归功“中文歌运动”。这运动因为将播放的空间扩大了,本来极少机会出现电台节目的“非主流音乐”,忽然多了播放率,于是生存空间开阔,呈现了生机。独立唱片公司东主兼创作人韦然就认为“对我们一群独立人士是个完完全全的生机。”香港人崇尚选择,认为这是自由的体现。另类音乐令乐迷多些选择,应该不失为好事。所以,在这方面,“中文歌运动”有其贡献。不过,此长彼消,大气上少了英文歌,也有影响,令听众耳朵,跳不出港台歌曲范围,长远来说,是自绝于高水准音乐,日久有功,会损港人耳福,破坏力不可小觑。
二、原创歌运动
1995年,商台再接再厉,推出“原创歌运动”,这是完全不播放改编歌曲的抉择。影响更大。影响之一是令唱片公司减少改编外国歌曲。其二,是为本地创作人开拓了更大空间。至少,表面上的确如此。但试行了一两年时间之后,坏影响渐渐浮现。唱片公司本来就已经明白不能长期改编外国歌。不过,改编外国歌曲其实有各种不同好处,一是歌的品质有起码保证。二是跨国公司可以保护自己属下出版歌曲充分使用。三是珠玉在前供仿效,制作比较容易。但改编歌太多,本地创作人作品没有出路,对整个行业发展自然是不健康和负面的。
可是,需求忽然增加,求过于供,水准就会降低。香港市场狭小,创作人才本来就不多,市面上忽然每年需要,多于平时一两倍,歌曲水准自然难以保持。其实,创作是不需要鼓励的。有创作天赋的人,自然有不能遏止的创作冲动,非满足了之后不会停下来。作品量多,很可能,质就降低。在短期效果看,市场需要,忽然激增,创作人自然收入顿升。但作品多了而水准下降,时日一长,就会变成恶性循环,令顾客停止享用不够水平产品。以今天的香港市场状况,回顾当天,本文作者敢说,95、96年商台的“原创歌运动”,颇有揠苗助长之嫌,后果接近“好心作坏事”。
虽然,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,原因很多,但商业电台的“原创歌运动”,在没有好好的配合香港现实条件而骤然推出,却是香港流行音乐曲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,令1997年后,香港乐坛和唱片工业一蹶不振,而且似乎前景看不见有什么复苏迹象。
三、盛极而衰 疲态初现
香港流行音乐,自从70年代中期现代粤语流行曲的兴起,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本土声音和面貌。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,虽然也算人才济济,创作繁荣,可是流行音乐,最要求新异,一旦歌迷注意力转移,而没有新潮流及时而起,市场就会萎缩,证诸中外古今,都未有例外。到了90年代初期,香港流行乐坛,已经出现疲态。
疲态的其中一大原因,是几位红人,几乎同时宣布离开舞台。先是被封歌神的许冠杰退休,不再在歌坛叱咤。他在几年前患过“高山症”,幸好痊愈,无心恋战是人之常情。他后期的唱片,也销路大不如前,及时隐退,在歌迷心中保持美好印象,亦是理智兼聪明的行动。于是1992年40场的“红馆”演唱会,见证了“歌神”许冠杰荣休,香港流行音乐界,少了一员主将。加上90年,张国荣有封咪行动,其后,92年梅艳芳也告别舞台,两三年之内,几位大红人相继退出江湖,香港乐坛,就剩下一位“校长”谭咏麟和叶倩文、林忆莲、周慧敏、陈慧娴等几位女歌星在支撑。于是台湾的张洪量、庾澄庆、伍思凯开始走红,连本来只算是“另类地下音乐”,绝少在传媒出现的“庙街歌王”尹光,也一年之内,“红馆”开了三次个人演唱会。
空间出现,“香港电台”把张学友、刘德华、黎明和郭富城拉在一起,封了他们做“四大天王”救市。传媒乘机大事吹捧,倒也掀起了五六年的热潮。而其中歌唱最具实力,歌艺特佳的张学友,1993年的唱片,销路达300余万张,尽破东南亚纪录。令他成为世界十大畅销歌星的唯一亚洲歌手。刘德华也成绩甚佳,一个人累积了60张白金唱片,而歌迷会遍及全球,更为香港流行音乐会,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。
91年,罗大佑空降香港,伙拍林夕,创设“音乐工厂”,《皇后大道东》一鸣惊人。北京的王菲,一曲潘源良词的《容易受伤的女人》红极一时,为香港带来了乐坛新气象。跟着台湾的“滚石”唱片也此地设公司,一时各方英雄荟萃汇聚,本来开始像强弩之末的香港流行音乐,注入了强心针,销路依然强劲。但隐伏在繁荣现象之下的种种不利因素,亦越积越强,到香港经济由强转弱,马上兵败如山倒,唱片市场溃不成军,即使陈奕迅、杨千嬅、苏永康、郑秀文、卢巧音、许志安、李克勤等歌星日渐成熟,也挽回不了香港乐坛的衰败。
冰冻三尺,自非一日之寒。过去十多年的兴旺,令香港乐坛形成了一大堆劣习。在营利年年上升的时候,不思改进,一旦四面楚歌,完全手足无措。
(此为黄霑2003年博士论文《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:香港流行音乐研究(1949-1997)》之一节,标题为《八八、九五两个运动》,个别体例本刊做了改动)
保护母语方言
你我共同努力
编辑:司徒梁希
审读:刘安娜
责编:甘于恩
投稿邮箱:jnufyzx@163.com
往期推荐:
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,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。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,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。谢谢各位!